• 回到顶部
  • 400-9669-580
  • QQ客服
  • 微信咨询

如今年过八十的李惠芬,经年累月将科研扎根在田间地头。从事蔬菜园艺、花卉栽培等科研及推广工作多年来,她对土地、对园艺工作的眷恋历久弥坚。

 

英雄父辈,传承使命

李惠芬的父亲李建模从小就是闻名的孝子,14岁就到梅李镇陆同福布庄当学徒。由于干事勤快,人又聪明,四年后他被调到上海申寓布庄。1928年李建模考上上海立信会计补习夜校,与顾准等同学时常研讨时事,组织同学会,成立“进社”,参加“武卫会”。

李建模 193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任武卫会上海分会主席,总会秘书长等职。1937年11月,日军侵占常熟后,得到江苏省委指示,李建模在家乡组织领导抗日武装斗争。从1938年5月起,李建模先后任中共常熟县委书记、中共东路特委宣传部长、经委会主任、新四军六师供给部部长、江南财经处长兼惠农银行行长、苏浙皖边区经委会主任等职。抗战胜利后,我军根据《双十协定》撤往苏北,1945年10月15日晚,父亲随新四军苏浙军区第四纵队乘中安轮渡江时因沉船与800多名干部战士一起遇难。

虽然李惠芬也很少有机会见到父亲,但父亲的英雄事迹却深深影响着她。李惠芬继承和发扬了父亲的革命精神和优秀品质,沿着父辈的足迹,在新中国园艺研究领域不断探索,努力前行。

 

园艺科研,辛勤耕耘

1938年4月,李惠芬出生在常熟梅李。1960年夏天,她毕业于山东农学院园艺系蔬菜专业,毕业后留校任教。她在学校农场见习了一年,回校后主要参加试材的田间管理,协助李家文先生对试材大白菜进行观察,记载其生长周期和不同阶段的表现,如时间发叶数、长势、长相等,协助蒋先明先生观察记载茄子苗期生长情况,观察番茄、花芽分化时间等。1962年和1963年,李惠芬两次随蒋先生和山东农科院薯类室的邵老师、泰安林业站一行4人,到泰山海拔分别为500米、1000米和1200米处,进行马铃薯秋繁,比较其病毒病发生情况。1964年,教研室让李惠芬带一个班的应届毕业生到济南郊区生产实习,她为同学们设计了生产实习的题目和具体内容,最终每个同学都顺利完成了毕业论文的答辩。

在学校的四年工作中,最令李惠芬受益匪浅的是蒋先明和李家文两位老师,他们治学严谨、知识渊博、言传身教、诲人不倦、崇高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让李惠芬终身难忘。

1964年8月,李惠芬从山东农科院调到江苏农科院园艺系,被系主任吴光远先生安排到由徐鹤林先生负责的蔬菜栽培组。

那时,李惠芬参加由徐鹤林先生主导的科研项目——蔬菜高产优质栽培技术研究,主要对茄果类、瓜类、豆类和大白菜等作物进行栽培技术的试验,通过覆盖地膜、塑料小棚、大棚等,记录不同时间、不同温度、不同湿度下作物生长表现的情况,为生产提供依据。期间,李惠芬还参加了省内蔬菜生产的考察活动。李惠芬被分配到考察苏南片区,随吴光远主任多次到苏州、无锡、常州等郊区蔬菜队、试验场、种子站,考察当地的蔬菜生产和供应情况,针对当地蔬菜生长的特点和出现的问题,提出指导性意见和解决办法。李惠芬还参加了江苏省、南京市等地的蔬菜主管部门、科研单位等组织举办的各种交流会、培训班,介绍科研成果,交流先进经验,为全省蔬菜生产的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1974年,李惠芬在徐鹤林先生主导的国家攻关课题“番茄抗病育种”中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70年代初,番茄病毒病逐步发展成番茄生产的主要病害,造成减产约50%。李惠芬对院收集的数百份番茄品种资源分别进行了发芽率和品种性状的观察、鉴定和评价,选择不同类型的优良种质,或用于直接生产,或用作杂交亲本。与此同时,科研组加强了引种力度,向国内外广泛征集番茄种质资源,对引进的每份资源进行认真的观察、鉴定发现,从美国康奈尔大学引进的ManapalTm2nv(简称“201”)对烟草花叶病毒的抗性表现突出,无任何病症。但该种质叶色黄绿,生长慢,结果少,不能直接用于生产。科研组试用其作为亲本,与其它不同类型的品种杂交,秋季对其一代杂种进行抗病性田间鉴定,结果发现以“201”为亲本的一代杂种,均表现为长势旺、叶片圆而大、叶色深绿、抗烟草病毒、无任何病症,从而坚定了以“201”为亲本进行番茄育种的信心。科研组以“201”为亲本与叶色深绿的普通番茄杂交组合,培育出了“苏抗1号”“苏抗2号”和“苏抗3号”。之后又将抗病基因Tm2-nv转育到早熟品种北京早红,选育出早熟亲本“矮黄”,以其为基础培育出“苏抗4号”“苏抗5号”“苏抗6号”;又利用其抗病基因和黄化基因连锁及显隐性表现的规律,根据番茄果色的遗传规律,对201和矮黄的果色进行转育研究,选育出抗病、叶色黄绿、果色粉红、植株健壮、结果性能好的“黄粉”;进而又以其为亲本选育出粉果类型的“苏抗7号”“苏抗8号”“苏抗9号”等。

育成苏抗系统番茄新品种的应用,基本控制了我国番茄TMV的危害,获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Tm2抗原的利用和推广,使国内番茄育种取得了重要突破,在同行中形成研究特色和优势,受到国家、农业部和省政府的表彰和奖励,获得科技进步和农业技术改进三等奖及其以上的奖项6次。其中苏抗系统红果番茄系列品种的选育与应用,获省政府1989年度科技进步二等奖;番茄抗烟草花叶病毒“矮黄”亲本的选育及红果系列杂种一代的育成和利用,获1990年国家进步三等奖;优质多抗粉果系列番茄品种“苏抗7、8、9号”的选育与应用,获1995年度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996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主要蔬菜一代杂种优势利用的示范、推广,获1983年度农业部农业技术改进二等奖;番茄罐藏品种“佳丽矮红”和“佳抗长红”选育,获1981年度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1985年,李惠芬从院蔬菜研究所调到园艺研究所任所长,主抓花卉科研。李惠芬对于花卉科研可谓是半路出家,但她从头学起,边干边学,克服困难,着力营造良好的科研环境,尽力把滞后的花卉研究追赶上去。李惠芬调查了南京、上海、北京等地的花卉生产、市场情况,走访了省农林厅对花卉发展的计划、要求,考察了花卉研究基础较好的上海园林科学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等单位及他们的康乃馨、月季、菊花实验基地,明确了先引进后创新的思路。同时,李惠芬积极耐心地向农业部、省、市农业科研主管部门宣传发展花卉业、花卉科研的意义,争取支持和资助。这期间,她争取到花卉研究课题7个,使花卉科研工作继续运转起来,延续下去。李惠芬主导研究的“切花配套品种引选和周年供应技术”或农科院1989年度科技成果三等奖、第二届中国花博会科技成果二等奖,“蔬菜花卉岩棉培配套技术研究”获1991年度省科技进步四等奖,月季品种“霞晖”和“傲雪”的选育获得第四届中国花博会科技成果三等奖。李惠芬对月季、牡丹、碧桃、杜鹃的引种和种质创新研究,在农科院桃园、牡丹园展现了良好的观赏效果,并在宜兴、常熟等地建立了名花示范园和联系点。

 

叶落归根,入住君颐

李惠芬196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92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3年荣获江苏省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1999年3月退休。2005年,李惠芬与老伴应女儿的邀请,每年去国外6个月帮她照顾外孙、外孙女。十年以后,老夫妻俩已到耄耋之年,准备回乡养老。回国后,也常和子女讨论老人该如何度过晚年生活。经多方了解,一次偶然机会,参加了农科院组织的养老院观摩活动,并再一次和女儿来君颐东方参观之后,李惠芬觉得银城君颐东方国际康养社区的设施与服务让自己印象深刻,所以2019年12月4日,老夫妻俩便入住了君颐东方,安度晚年生活。

 

 

 

 

 

园艺工作者李惠芬:四十年园艺科研之路

发布时间:2025-01-14 16:15
浏览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