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人物 · 钱佼汝
钱佼汝,江苏无锡人。1940年10月出生于上海,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现居住在银城君颐东方国际康养社区的八旬老人钱佼汝老师是江苏无锡人,1940年10月出生于上海,童年侨居缅甸。1954年与当时大批海外爱国青年一样,怀着对祖国的无比向往和未来投身祖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满腔热情,年方十四岁的他毅然离开了父母和家庭,独自回国求学,先后在武汉和无锡完成了中学学业。钱老师是江南钱氏家族的后人,祖父钱基博、伯父钱钟书都是享有盛誉的文化学术大师。钱老师中学时代曾与祖父一起生活过几年。他说“祖父一生学而不倦,笔耕不辍,契而不舍,精进不止的治学态度和敬业精神深深地影响了我这辈子的为人为学”。
1、治学育人在南大
钱老师两度获得台湾梁实秋文学翻译奖
-
钱老师热爱教育工作,在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方面倾注了大量的心血。
-
在教学上钱老师尽心尽力,努力践行“传道,授业,解惑”的为师之道。
1959年,钱老师第一志愿报考了南京大学外文系,在五年的大学学习期间,尽管学习条件远不如现在,既没有先进的电教设备,也没有足够的外教外刊,但他有幸得到了诸如陈嘉、郭斌龢、范存忠等大师级专家教授的言传身教,不仅学到了知识和技能,也学会了怎样做人和做事,为后来从事他所热爱的教学工作和其他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大学毕业后,钱老师留校任教,在三十余年的执教生涯中先后开设了多门英语语言文学方面的基础实践课和专业理论课,深受学生的欢迎和好评,也培养了从本科生到博士生一届又一届的莘莘学子,其中不乏后来在不同领域里发挥重要作用的佼佼者。
钱老师热爱教育工作,在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方面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他说他喜欢大家称他为教书匠,也因此而感到自豪。他的教学经历十分丰富,除了大学的课堂教学外,他在上世纪七十和八十年代还分别受聘于江苏广播电台和江苏电视台担任广播英语和电大英语的主讲老师。许多后来以英语为职业,或者从事与英语有关的工作的专业人士就是从收听收看这些广播电视课程起步的。几年前,八十高龄的钱老师“宝刀不老”,又为北京一家大型的英语教学平台开设了英美诗歌和翻译技巧这两门系列网课。
在教学上钱老师尽心尽力,努力践行“传道,授业,解惑”的为师之道。在学术研究方面,他也孜孜不倦,成果颇丰。他的主要研究领域是英语文体学和现当代西方文艺理论。尽管他主张“做学问要静心一点,要厚积薄发”,但几十年来他还是在国内外的学术刊物上用中英文发表了近30篇学术论文,其中不少被转载或反复引用。他编写过英语文体学的教材,翻译出版了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家弗雷德里克·詹姆逊(Fredric Jameson)的理论专著《语言的牢笼》(The Prison House of Language)等。此外,他在翻译实践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翻译出版了193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英国小说家约翰·高尔斯华绥 (John Galsworthy)的长篇小说《有产者》(The Man of Property),还曾两度获得台湾梁实秋文学翻译奖。晚年,钱老师精选了他的十多篇英语论文,结集出版了一本《英语语言文学论文集》(Essays in English Language and Literature),作为他一生在学术研究方面的一面镜子。
2、十年翻译在巴黎
-
1993年,经当时国家教委的举荐,钱老师正式入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担任翻译处中文科高级译审,至2003年退休。
-
钱老师作为高级译审,十年来经他翻译和审校的文字不下数百万。
从1983年起,钱老师几乎每隔一年都要以临时雇员的身份前往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参与两年一度的大会文件的翻译工作。1993年,经当时国家教委的举荐,钱老师正式入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担任翻译处中文科高级译审,至2003年退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是联合国系统中主管教育、科学、文化和传播的专门机构。作为一个主管领域如此广泛,涵盖的学科和门类又十分庞杂的国际组织,每年要召开各种大小国际会议,产生海量的文件,出版多种专业刊物,其中重要的文件和出版物必须以联合国的六种官方语言,即中文,英文,法文,西班牙文,俄文和阿拉伯文的文本同时发行。钱老师说“由于原文大多是英文或法文,繁重的翻译任务就落在其他语种身上。这对翻译和译审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他们不仅要有丰富的知识面,扎实的双语功底,还要有极高的工作效率和强健的体魄,因为有些任务是有严格的时限的,需要我们不分昼夜地赶稿,有时还需要将六个语种的文本反复核对,以免出现遗漏或讹误”。钱老师作为高级译审,十年来经他翻译和审校的文字不下数百万,一些重要的国际准则性文件,如2001年的《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公约》(Convention on the Protection of Underwater Cultural Heritage) 和重要的出版物,如双年刊《世界教育报告》(World Education Report) 的中文本等都是由他审定的。2001年钱老师还为我国第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遗项目昆曲的申遗片翻译和录制了解说词,为该项目顺利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尽了一份力量。
3、感恩之情在心间
1981年,钱老师获悉尼大学硕士学位
在问到如何看待自己这一生的经历时,钱老师不无感慨地说“我是非常幸运的,从求学到工作到退休,各个阶段都比较顺利,比较平稳,没有大起大落,没有大喜大悲,始终感到充实,感到踏实,应该说此生无憾矣”。
在回顾自己的成长历程时,钱老师满怀深情地说是党和国家把他从一个懵懂少年一步步培养成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一名能对社会有所作为和有所奉献的人。他对自己的母校南京大学也充满感激之情,他说“南大不仅是我求学的地方,让我掌握了系统的知识,学到了报效社会的本领,南大也给我创造了许多机会和条件,让我不断进步,不断提升。1979年,我是文革结束后第一批派赴澳大利亚学习的公派留学生,获得了悉尼大学的硕士学位,1981年回校任教即被评为副教授。四年后又晋升为教授,并被评为博士生导师,这在当时并不多见”。在此后的若干年中,钱老师又有机会前往美国康奈尔大学访学一年,进一步提高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1992年,钱老师受聘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三届学科评议组成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在受到培养和获得荣誉的同时,钱老师也被赋予更多的责任。1989年他被任命为南京大学外文系系主任,在教学任务之外,又肩负起行政工作的担子。在社会工作方面,他从1983年至2003年连续当选为南京市第九、第十届人大代表和江苏省第六、七、八届政协委员。他积极参政议政,为繁荣发展地方文化建设和教育事业献计献策,尽职尽责。2008年,钱老师受聘为江苏省文史馆馆员,继续为本省的文化教育工作发挥余热。
钱老师被聘为江苏省文史馆馆员
在问到如何看待自己这一生的经历时,钱老师不无感慨地说“我是非常幸运的,从求学到工作到退休,各个阶段都比较顺利,比较平稳,没有大起大落,没有大喜大悲,始终感到充实,感到踏实,应该说此生无憾矣”。
4、安度晚年在君颐
钱老师夫妇参加君颐东方两周年庆典活动
“三年多来,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社区对长者无微不至的关怀,这里不仅有舒适的居住环境,也有暖心的助老服务。我们在这里生活得很开心,很顺心,我们的孩子也很放心”。
钱老师入住君颐东方康养社区已三年有余。早在2019年初他就和老伴一起来这里咨询和参观过,对社区有了初步的了解。后来钱老师夫妇先后试住过本地和外地的多家养老机构,经过切身的体验和多方面的比较之后,钱老师最终选定君颐东方为他和老伴安享晚年的栖身之地。他说“三年多来,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社区对长者无微不至的关怀,这里不仅有舒适的居住环境,也有暖心的助老服务。我们在这里生活得很开心,很顺心,我们的孩子也很放心”。
南大教授钱佼汝:用心治学,潜心育人
发布时间:2025-01-14 16:01
넶浏览量:0